内容摘要:相比其他文体诗歌受翻译的影响程度最深,刘皓明通过解读里尔克诗歌反思当下翻译文风的问题,或许能够为读者和译者提供一个新的思考维度。
关键词:翻译语言;欧化语言;读者;诗歌;里尔克
作者简介:
“这你们仍不晓得吗?将那空洞从你的怀抱中/抛向我们所呼吸的空间吧;也许鸟儿/会在更内部的飞行中感觉到拓宽了的空气。”
若要从德国诗人里尔克后期代表作《杜伊诺哀歌》的众多译本中挑选最难读的版本,刘皓明的翻译恐怕是当之无愧的第一。自2005年他的译本首次面世后,其翻译风格便处在口碑两极化的处境中,既有读者指责译本过于佶屈聱牙,文笔不流畅,也有研究者震惊于他对原作的忠实。近日,刘皓明携增订版著作《里尔克〈杜伊诺哀歌〉述评》在上海古籍书店畅谈文学翻译观点,特别强调了忠于原文句法构造的翻译对展示原作风貌的重要意义。
刘皓明直言,中国当前的翻译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。首先,是基于“趋媚”基础的普及性翻译充斥着市场。来自复旦大学的研究员刘震补充认为,当前中国的翻译市场不够规范,对于文学性翻译和学术性翻译没有清晰地加以区分。以里尔克为例,这位德国历史上的明星诗人,在生前就建立起一种令其他诗人望之莫及的追随者风气,被捧上诗界神坛。即使死后,他仍然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有着大批崇拜者,是很多文学青年的精神领袖。这个现象,在德语世界之外尤为显著。追本溯源,这与里尔克作品的译介“失真”有关。他的后期代表作《杜伊诺哀歌》在国内的流行译本语言基本是流利的、精美的。这些流畅的文学翻译看似更为文雅、华丽,但在句法结构和语言上没有真实地体现原文风貌。刘皓明认为,语言和结构类似于水与瓶之间的关系,水和瓶组成一部完整的诗歌。“在翻译中,我们不能盲目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,强行将水倒入另一个瓶子中,它破坏了诗歌的整体性。好的文学翻译应当能够为研究者和读者提供更加全面真实的材料,帮助他们打破关于作家的个人神话。”